做量化投资还是需要分岗位的,少部分岗位存在于券商量化自营部门,还有一些资产管理部下属的一些量化研究类型的岗位,一般进入难度还是巨大的,是需要履历沉淀的,我们量化从业,相对容易的做法是一开始在私募积累经验,3-5年后如果仍然还对券商体系感兴趣的话,那时择机进入会相对容易一些。毕竟券商量化的offer不是你相拿就能拿到的。
很多的原因在于僧多粥少,国内也就100多家券商,相应的量化也并不是资产管理部所管理资金的全部,而是一少部分,有能力的话,最好去一些好的国外量化机构。话说国外也挺卷的,全球的高学历背景知识人才都在挤破头皮想进这样的机构。但好处是,国外的量化机构薪资跟国内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
券商的量化岗位开放对外的,大多是研究分析之类的岗位,可以理解为打杂吃大锅饭,基本是没有机会接触到真正交易决策执行环节。也就可以理解为与一般的券商研究所或者金工部的研究分析岗位别无二致,也就是辅助火力,有时可能还会协助一些公募的销售部门去路演,参加个酒局什么的。
普通券商量化岗位的薪资
国内现状,大多数除了基础五险一金外,还有一些奖金+隐性福利,但不会太高,入职1-3年估摸税后20-40万/年,当然也分工作地域,北上广深这个数对不起高出天际的房价,杂七杂八按50W算是一个常态。超过3-5年之后,很多岗位会面积升迁的职场天花板或者是职场厌倦期,就职3-5年以上的券商量化岗位的薪资待遇,并不会低于券商金工组的,或者资产管理部的其它岗位的薪资,
总部设在内陆地区的券商没有多少家,相对来说,薪资会少一些,大致是在10-30万/年,但好处就生活安逸富足,心态良好,心态良好的原因,是吃大锅饭,没有啥压力,只要你不做错事,犯原则性错误。
自营部门,实际与业绩好坏挺关系的,我曾经看到某券商自营开出300W薪资招自营的新闻,不知是真是假,相对来说自营部门的岗位,对相应出身背景要求颇为严格,
还有据当时挺火的报道,21年某证券首席分析师晒出了自己的工资,其2021年1月至11月收入为224.67万元,申报税额62万。让不少人眼红,尤其是圈外的一些大厂大龄并想转型quant的人眼红,很多人搞不清楚这仅仅是券业中高层职场人的常态。然后很快被灭火了,具体原因就不展开细说了,很多人应该都知道。
总的来说,券商不是你想进就能进,如果能进,那么不要犹豫。
量化私募
其实量化私募,对外招聘最多的岗位就是量化研究员之类的岗位,也一直被很多朋友调侃为流水线上拧螺丝钉一的工作,而量化金融人才最短缺的年代已经过去了(15年之前),现在是饱合的状态,好在全中国的私募基金众多,受近几年年量化类型基金的优异表现,每个私募机构都多多少少设有量化类型研究或生产岗位,发行量化管理型基金是这两年私募基金最上头的事。
一般私募量化研究员的的工作,也确实如网友戏说,基本上做的是最基层的事,
收入方面,我了解到的大部份的薪资相对券商量化来说,都比较低。但也看能力的,还有所供职的私募老板是否大方,还有体量规模,以及盈利能力,每家量化私募的股权激励以及分红计划都不相同,最终决定了薪酬的不同,比如说对于丰收年份来说,一些头部的私募量化,年终分个几千万不是什么大新闻,但也要搞清楚大头一定是被几个核心策略人员给拿了,能拿到这些分红的朋友,估计已经被招安为合伙人了。
一般的基层螺丝钉,在量化大年,也就是相比普通年份,薪资待遇也就是月入20K与30K的区别。
21年是很多量化产品折戟年,收入相对19年20年,收入上肯定是大打折扣的,有公开数据表明:量化投资经理平均月薪¥21.9K,2021年薪资不及2020年,较2020年下降了11%。2020年月薪¥24.6K,
但我上面也说到了年终分5000万大红的量化私募新闻,那可不是假。
实际上充分说明了,量化投资的岗位收益也是看年份的,其实私募量化是一个入行门槛较低,而且成长巨大的行业择业选项,对于在每况愈下的互联网大厂忧虑中的老程序员,或是数据、算法科学家来说,金融行业是一个具备极长生命周期性的行业,就算是灾难年份,金融证券市场仍然是红红火火,不受影响的,最近几年的各大事件就是最好的说明。
这也是为什么所有的实业大佬,发展到一定阶段都要涉猎和转型金融证券业的原因。
不过世界上没有这么简单的事,量化行业也是一样,最难的事情是,绝大部分量化模型面临着常态化失效、生命周期短暂、行业考核压力巨大等阵痛。
而且私募量化是一个挺看重过往实操经验,且具德扎实理论的金融证券行业,需要你不停地去学习新的技术、挖掘特异、恒久生命周期的投资系统。
私募量化的成长路径,我的建议是先选择一个体量比较大的平台型量化私募,在这样的机构就算从底层做起,学到的东西也比那些小型量化私募强,有机会了就往决策团队转,或者跳槽到更有决策权的外部团队岗位,你需要搞清楚,量化私募从业,光靠死工资可是发不了财的,靠死工资不如呆在一些互联网行业划划水,量化投资,帮投资人赚钱才是自己快速膨胀的最优路线。